韓國職場「排外」的真相──三個緣分,決定你是不是「自己人」

Abbey/艾比 in 韓國 2015/11/23 

http://www.cw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?id=588&...

C1448246443351.jpg 

常有人說韓國是一個對外國人來說非常難適應的國家,不是他們不友善,而是他們有一個外國人融入不了的隱形小圈圈。

相信在國外待過的人,一定對旅外的韓國人也有這樣的同感:「韓國人只愛跟韓國人交朋友,只愛去韓國超市,只愛去韓國餐廳......」可是,韓國人對國家的強烈共識所營造出來的小圈圈,真的是因為排外嗎?其實不盡然。

來到這裡之後我發現,相較於日本人的嚴謹和客氣,其實韓國人的直爽和火熱個性,和台灣人的熱情友善更合得來。問題的關鍵,在於他們強大的團體性,和職場上「三個緣分」所造就的潛規則,即使對於同樣來自韓國的「自己人」,他們可同樣分得很明顯:

韓國的工作環境、和他們的社會組織一樣, 非常注重團體行動, 最明顯的例子是,這裡餐館的菜單,大部分都以 2 人份為最小單位起跳,連想要自己一個人上館子吃頓飯,都不容易。

曾經讀過一本書說, 韓國的這種團體性格是受佛教傳入的影響, 因為佛教的持修者講求相互扶持, 而不是只顧自我的修行。另外,韓國大企業主導產業所造就的文化,也讓企業中的多數人,比較習慣以「組織」、「團體」而非個人為單位思考。

而在職場上,除了前後輩的禮儀非常玄妙, 還有特別的혈연(血緣) 지연(地緣) 학연(學緣)的文化。

血緣正是大家所知道的 kinship,這其實對韓國這種大企業走向的國家而言不是太令人驚訝的事, 舉凡韓國最大的企業體系來說, 都是以家族事業走向來經營的。

地緣就是以地區來照顧後輩,這是台灣比較少見的文化。在台灣,「同鄉」的作用,可能僅只於初次見面,能親切地多些交流的話題;但對大部分的韓國人而言,地緣可就是一個認定「我們是不是自己人」的標準, 尤其時從南部到首爾工作的人,對自己家鄉的後輩可是特別眷顧。

另外可能影響一個韓國人職涯生活最大因素的就是 :「我們有沒有拿同一張畢業證書(學緣)」。在韓國各大企業裡,都會有校友會(동창회)。有些是暗著來, 對同校後輩有私心;有些則是光明正大地擺著一個其他人進不來的俱樂部, 舉行各種聚會活動。

在美國念研究所的時候, 班上有個韓國同學離開高薪的大企業職位,出來自己創業。原因就是,非來自首爾大也不是延世大的牽絆,讓他永遠在升遷時缺了臨門一腳。

這張可怕的畢業證書還沒有補救的餘地,不能考個首爾大研究所或念個名譽博士嗎?No! 因為在韓國,頂尖大學非常難進,而且多數人認為,大學的四年教育才是最扎實的,所以這張一流大學的畢業證書大多只認定大學學位,而非碩博士學歷可以取代的。

但是這樣的學緣關係,也容易在工作上有牽制的作用。

例如,我先生任職的單位,因為要負責管理韓國國家航空,因此多數的職員都畢業於韓國航空大學。在這公司裡,前後輩的關係就顯得更加微妙:

比如說因為韓國內外碩博士的普遍,大部份的新進職員,因為擁有較高的學歷而容易升遷到更高的職位(韓國公家機關,升遷制度的積分有學歷上的區分)。所以許多決策部門的長官雖然在公司制度上握有指揮權,卻時常遇到下面的執行單位主管,是當年韓國航空大學的「學長」、「前輩」。會議結束後,主管(學弟)被下屬(學長)私下訓話的場景時有所聞。

對身為一個旅居韓國的外國人而言,既沒有血緣,沒有地緣,更沒有學緣可做為被「分類」的依據,我著實能體會外國人在公司或是企業裡,特別深刻的孤立感。

但其實,不用被小團體的價值觀所束縛,單純靠著自己的工作表現,努力提升待遇和空間,讓自己有機會被相對較開放的公司所用,這何嘗不是一種輕鬆呢?

還有,在韓國職場的三個緣分,有時候來得出乎意料:

例如當初我在首爾應徵中文課講師一職時,一起參與面試的,還有一位中國籍的面試者。基於韓國人較熱衷簡體中文、以及字正腔圓的北京腔,面試前心裡已有了底,我的錄取機會可以說是極其渺茫吧!

沒想到卻收到了錄取通知。

事後這位面試官告訴我:「其實,我們的主管是在台灣學中文的,也在台灣拿到學士學位,所以我們早有了底,就是要錄取台灣來的你。」而我這個和韓國非親非故的外國人,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體會了一次「三個緣分」所為我帶來的幸運。


執行編輯:Christine
核稿編輯:張翔一


Photo Credit:드라마 미생官方臉書專頁

更多專欄文章 http://www.cw.com.tw/blog/blogIndividual.action?id...



文章標籤

艾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